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管理 >> 基础管理 >> 维修管理 >> 资讯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的原因及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因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有哪些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准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盘山电厂500 MW超临界机
亚临界锅炉汽水化学工况
800 MW超临界参数锅炉水
超临界火电机组及其仿真
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旁路
超临界1000MW机组控制策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煤
超临界机组汽水优化控制
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的
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热工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超临界的无烟煤PF点火           
超临界的无烟煤PF点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4 11:33:08

图10 采用超临界蒸汽条件的好处

(Plant Efficiency:发电站效率;Generated MWe)

采用超临界蒸汽在带来循环效率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燃料的消耗量和污染的排放量,在下面的表格中阐明。这也意味着煤炭操作和磨粉车间的大小,空气和废气风扇,灰尘清除和传送系统都将得到简化。相关的厂用电耗也随着降低,这可以抵消为维持高蒸汽压力锅炉给水泵需要消耗的额外电量。

在这个比较中,燃料的使用量和排放量比亚临界锅炉的降低了4.4%。如果采用超临界状态下的蒸汽条件,则在整套设备的使用寿命里所节省的费用会变的举足轻重。不但可以节省燃料费用,还可以节省其他化学品和消耗品,包括FGD石灰石和水,以及为除去氮氧化合物而消耗的催化剂和氨。


50 总结

在中国,燃烧无烟煤的发电站最常采用 “W”型下射式燃烧锅炉。近年来,中国通常都在600MWe规格的亚临界压力锅炉使用“W”型下射式燃烧。

无烟煤本身有点不好燃烧。和燃烟煤锅炉比起来,燃无烟煤要想和它一样,在灰渣中保持低碳水平、低氮氧化合物水平并且不需要燃油支持,比较困难。然而,Mitsui Babcock公司至今为止所提供的设备的表现都令人满意,达到了用户规定的要求。除了这些成功的表现之外,Mitsui Babcock公司还不断提高和发展燃烧技术,促使他们的设备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在2002年,Mitsui Babcock公司为300MWe的姚孟电站提供了世界上效用率最高的垂直管和Benson低质量流量炉膛。公司在这项技术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Mitsui Babcock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技术拥有者)通力合作,特地为设计低质量流量炉膛设计而开发了尖端的计算设计工具和“技术诀窍”。

如果要设计一个锅炉,使它能够用于超临界压力下,同时又具有在当今运作要求,比如变压条件下运作的能力,由于 “W”型下射式炉膛复杂的几何外形,一度使得这样的设计变得不可行。然而垂直管低质量流量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

Mitsui Babcock公司已经提供了600MW“W”型下射式燃烧锅炉和垂直管质量流量炉膛,在技术上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由于拥有这项专门技术,Mitsui Babcock公司很有信心可以设计出使用超临界蒸汽条件的“W”型下射式燃烧锅炉

将这两项易于理解又成熟的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在使用中国的无烟煤进行大规模发电时,这套解决方案代表了“最为可行的技术”。

上一页  [1] [2]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浙ICP备05041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