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管理 >> 基础管理 >> 维修管理 >> 资讯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的原因及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因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有哪些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准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电力企业配网GIS系统的设
地区调度开展MIS建设工作
福州各县供电公司开展信
浅谈配网管理地理信息系
基于ArcIMS的电力系统配
供电网配网自动化系统的
运用信息化手段 开展企
南靖县供电公司开展中小
EVOC配网自动化系统解决
全员生产维修开展标准程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开展配网设备状态检修           
开展配网设备状态检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4 10:41:11

[摘 要]本文对开展配网设备状态检修从指导思想、技术原则、基本方法以及现代化技术的支持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开展 配网 设备 状态 检修

  多年来,由于受维护手段及预知诊断技术的限制,对配网设备一直沿用“到期必修”的定期检修制度,不能客观的反映设备内在的质量和运行工况等因素的差异,既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结果不是维修过剩,就是维修不足。因此,针对不同设备的具体情况,开展科学的诊断性状态检修势在必行。

一、配网设备状态检修指导思想
  1、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检修策略,是建立在预知诊断基础上的科学检修管理方法。是依靠先进的检测手段、试验技术为技术保障,并根据运行经验和运行工况综合分析判断后,来确定其检修周期和项目。
  2、实施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应坚持中长期规划与总体发展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改造,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 坚持逐步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电网装备,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水平的原则。
  3、新入网设备应选用免维护或少维护的高技术性能设备,按照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思路,逐步改造目前运行中的不符合设备状态检修要求的低技术性能设备。
  4、当前的配网设备检修工作应按照计划检修和诊断性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待条件成熟后,则完全实行状态检修。

二、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开展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必须以下列技术标准为依据:
  GB 6451.1-6451.5-95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 50173-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573-95 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
  SD 292-88 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
  GB 50150-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三、配网主要设备状态检修基本操作方法
  1、配电网络中的主要设备,如变压器、开关等,应将其大、小修项目分散在临时性检修、小修和维护工作中完成,真正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依靠严格的修试质量,适当延长检修周期,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
  2、必须加强对配网主要设备从设备选型、出厂试验、运输安装、验收投运及运行监督等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档案,为设备状态检修创造条件。
  3、应按照计划检修和诊断性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其目的在于继续积累设备检修工作经验,为全面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奠定基础。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配电职工培训工作,使所有配电运行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设备运行有关规程规定,指导职工正确判断设备缺陷,要加强规程学习,也要注重实战演练,使职工逐步掌握设备状态检修相关技能。可引导运行班组职工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在运行设备,如对临近预试的配变进行该设备的运行参数测量,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备运行状态预测,在预试结束后对比分析,总结判断偏差产生的原因和作出正确判断的经验。
  (2)重视配网设备运行中的缺陷管理,教育职工要加深对各自分管设备的了解程度,作到对设备运行状态心中有数,这是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对运行职工的最根本要求。
  (3)抓好设备运行技术资料管理。各配电运行班组要做好设备运行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积累工作,包括设备基础档案、日常运行记录、设备缺陷记录、检修验收记录、设备预试记录等资料,务必做到全面、真实、详细,为开展状态检修提供依据。
  4、及时掌握设备的更新换代信息,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新入网设备一律采用免维护和少维护的高技术性能产品,配变采用S9型及以上密封式变压器,避雷器采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柱上开头采用ZW6C型真空开关或SF6开关,逐步淘汰目前运行中的S7型及以下配变、阀型避雷器和注油开关等不符合设备状态检修要求的低技术性能设备。
 5、对配变应加强负荷管理,城镇公网配变应每月测量一次负荷,对重要配变加装配变运行综合分析仪,实行实时监测。农村综合配变每季应进行一次负荷测量,如实掌握配变带负荷情况,防止长期超负荷运行,对于超负荷运行的配变应增加绝缘摇测次数,掌握配变在绝缘状态,为配变大修提供依据。配变大修应根据设备的综合判定分析后进行,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进行:
  绝缘电阻不合格; 油化验不合格; 运行时间超过10年; 事故情况下,线圈绝缘损坏。
  6、对于10kV线路真空断路器和SF6断路器的检查,应结合变电站或馈路停电综检,一并进行。检查项目包括绝缘电阻摇测,每相导电回路电阻,SF6气压表计及对开关转动、啮合部分加润滑油。
  运行班站应及时记录所维管断路器的断合次数,并注明是事故短路跳闸或正常负荷开断,为开关状态检修提供依据。
  7、运行班组应加强对配电网防污闪工作的认识,每年10月底前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配电网防污闪措施计划,条件允许时组织进行配电网盐密及泄漏电流测量,认真调查污源情况,对所管理的线路设备逐条逐台进行设备污秽等级划分,并绘制相应的污区分布图。

四、用现代化技术支持配网设备状态检修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配电网络中的新型电力设备不断出现,形成了目前设备构造多样化、运行方式复杂化的局面,使得对各类设备状态的检测和判断变得非常复杂,要得到正确的状态判断,必须对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析。
1、加装设备状态在线监测装置
  在设备状态特征量的采集上,根据其产生、变化特点和目前能够实现的技术条件,最佳采集方案是人工巡视、在线监测、带电测量、预防性试验等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如此,既可及时发现机器采样无法获取的设备表面缺陷,又可弥补在两次预试中间发生内在缺陷人工巡视无法发现的缺点。
  在线监测能够实时反映所测量的变化,对配变、开关等配网主要设备加装运行状态综合测试仪,可对其负荷情况、气体密度、油绝缘、接头温升、支柱表面泄漏电流等重要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但由于在线监测装置本身精度、可靠性、运行维护、实施难度、资金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不可能全面开展。因此,目前在对设备状态的判断过程中,仍以预试数据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在线监测技术,积累对在线监测数据的判断标准。
2、购置设备状态诊断分析软件
  设备状态诊断系统是为了对众多状态特征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建立的一种分析软件,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库、动态信息库、知识(判断)库和状态分析单元、策略生成单元等。
基础数据库包含了设备投运或大修后的初始状态信息,是对设备状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 动态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是设备运行过程信息的积累,不仅反映了设备目前的运行状态,而且是进行状态预测和制订状态检修策略的依据;知识库存放着量化了的标准和专家知识,是对信息库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判据的准确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对断路器状态的判定和预测是否正确,知识库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学习和完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状态分析单元是联络软件系统协调工作的纽带,负责系统的逻辑推理过程,可逻辑结构进行模型调整。使用设备状态诊断分析系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员工作强度,同时可对以后的检修工作提供广泛的参考资料。
  总之,配网设备状态检修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总结,使之制度化、标准化,并服务于企业生产。⊙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浙ICP备05041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