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行业门户网运行
文章 下载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设备维修与管理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 设备维修与管理 >> 设备管理 >> 基础管理 >> 维修管理 >> 资讯正文
 
赞助商
 
 
最新文章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电流高的原因及
 离心泵运行时不打量的原因
 离心泵一般容易发生的故障有哪些
 离心泵各零部件的检修标准
 计量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推荐技术
 
 
相关文章
 
作业成本核算——另一种
一种计算机管理备件编码
一种计算机管理备件编码
技术机构创新的几种形式
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企业设备更新的意义
火电机组实现AGC的一种经
一种新型节能的燃油回油
水轮发电机组的一种自适
一种新的电站锅炉炉膛仿
 
客户服务
 
如果您有设备方面好的文章或见解,您可以送到我们的投稿信箱
客服电话:0571-87774297
信   箱:88ctv@163.com
我们保证在48小时内回复


s

b

g

l

.

j

d

z

j

.

c

o

m

 

一种新的主变保护测相量方法           
一种新的主变保护测相量方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4 10:08:27
王文天 倪 炜 白 棣
南京供电局调度所 210008 南京

  在新设备启动投运中,对保护进行“六角图”试验,以测定保护二次接线的正确性,使 保护正确动作,这已成为新保护投运启动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免的程序。通常的做法是,调整 系统一次运行方式,使投运设备串接于负荷电流中,在二次回路中产生大于0.5 A的测试电 流,以进行“六角图”的测量。但由于系统一次接线的多样性、运行方式的多变性、负荷大 小的变动以及考虑到相应保护的配合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使实际操作并不简单。
  以测量主变保护相量为例,常用方法是:调整运行方式,使主变低压侧带一条出线(该出线负荷 足够大)。需考虑的问题有:主变高压侧上级保护的调整,主变低压侧接线方式的调整,低 压侧出线负荷的调整等。实际工作中,常常因为出线负荷太小,需多次调整运行方式调动负 荷 ,以满足测试要求。随着南京电网的迅速发展,许多新变电站投运时,往往低压侧出线还没 有 负荷,为了主变的顺利投运,调度人员利用接在主变低压侧(通常是10 kV侧)的电容器作 负载,利用其在主变中产生的无功电流测量主变保护相量,该方法简单、可靠,但局限性 太大,在没有电容器的变电站无法实施。对于既无出线负荷又无低压侧电容器的变电站,其 主变“六角图”测量该如何进行呢?
  我们结合现场特点,提出了“调整并列运行主变分压抽头产生环流,利用环流测量主变保护 相量”这一方法(以下简称“环流法”)。

1 原理

  并列空载运行的两台变压器,在低压侧合环,调整两台主变电压抽头,产生电压差,从而在两 台变压器中产生可以测量的无功环流。为了方便,取两台有压差(即变比不同)的单 相变压器并联运行来分析,分析时忽略它们的励磁电流。
  如图1(a)所示,两台单相变压器α和β的原边同接至一母线,副边也同接至另一母线 。设变比kα>kβ,即变压器α的副边电压比变压器β的高,其电压之差42-01.gif (171 bytes)为两副边的开路电压之差,即42-02.gif (195 bytes)42-03.gif (280 bytes)。由于两变压 器空载,其副边回路产生的电流只能在两个副绕组中流通,称之为环流,分别用42-04.gif (137 bytes)42-05.gif (142 bytes)表示。当然对应的原绕组也有类似性质的环流存在,为42-06.gif (210 bytes)。从图1( a)中给出的正方向,可得:

42-07.gif (431 bytes)

42.gif (3560 bytes)

图1 变化不等时变压器的并联运行
Fig.1 Parallel transformers with different ratio

  因在副边并列,则42-08.gif (305 bytes)两端的电 压为:

42-09.gif (340 bytes)

  由图1(b)的简化等值电路可以写出:

42-10.gif (1259 bytes)

式中 Zkα,Zkβ是α,β变压器折合到副边的 短路阻抗。
  由上述公式可推出:

42-11.gif (1009 bytes)

即:

43-01.gif (718 bytes)

(1)

  由式(1)可分析得:当变压器确定后,其作为分母的短路阻抗是一定的,并列运行的环 流大小主要 取决于副边的空载电压,而此电压是由主变调压抽头调节。另外由于变压器的漏阻抗比较小 ,即使变比相差不大,也能引起较大的环流。综上所述,通过调节并列运行主变的电压抽头 ,造成变比差,可以在变压器内部产生适当的环流。

2 应用

  由于环流的产生不需要外界条件,只需调节主变变比即可,故可应用于对一些新投运的双变 压器变电站的主变测相量工作。
  例如:在1998年9月28日220 kV板桥变投运启动中,当时板桥变为三绕组,3侧电压等级分别 为220 kV,110 kV及10 kV,出线均未带负荷,低压侧也没有电容器等无功负荷。我们用“环流法 ”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实际操作前,对板桥变的110 kV,10 kV列出了周密的并列计算报告,见表1、表2。

表1 方案一潮流计算结果
Table 1 Power flow calculation result of project one

潮流 110 kV母线
电压/kV
10 kV母线
电压/kV
10 kV
母联110
功率/MVA
110 kV
母联710
功率/MVA
正母线 副母线 正母线 副母线 并列前 109.44 114.75 9.99 10.48     10 kV
并列后
110.95 113.24 10.23 10.23 0.19+j8.66   110 kV
并列后
112.08 112.08 10.25 10.22   0.50+j16.01  注:板桥变T1抽头置3挡,T2抽头置7挡。

表2 方案二潮流计算结果
Table 2 Power flow calculation results of project two

潮流 110 kV母线
电压/kV
10 kV母线
电压/kV
10 kV
母联110
功率/MVA
110 kV
母联710
功率/MVA
正母线 副母线 正母线 副母线 并列前 109.44 113.34 9.99 10.35     10 kV
并列后
110.95 112.24 10.17 10.17 0.14+j6.32   110 kV
并列后
111.38 111.38 10.18 10.16   0.36+j11.69  注:板桥变T1抽头置3挡,T2抽头置6挡。
  实际操作选用了表2的方案,即T1主变抽头置3挡,T2主变抽头置6挡。现场顺利完成了主变 保 护带负荷测量相量工作。现场实际并列后潮流为:10 kV侧并列后,有功小,无功为6 Mv ar,电流为330 A;110 kV侧并列后,有功小,无功为11 Mvar~12 Mvar,电流为50 A 。现场结果完全印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

3 结论

  “环流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设备带负荷测相量的方法。它具有以下优点:
  a.
原理简单。该方法利用并列运行的两台有变比差的变压器的 环流作测试,原理简单,容易接受。
  b.安全可靠。由于主变未带出线负荷,因此不影响对外正常供 电,对保护也无特别要求,因而较安全可靠,不像以往在测相量时还需考虑万一发生事故该 如何处理等。
  c.操作较少。只需进行简单的并列操作,对有载调压的变压器 甚至可以并列后调节,在板桥变的测主变相量的操作中,仅只有两三项操作,而用以 往的方法测主变相量,通常都有几十项操作。
  d.易于控制。由于测试的电流是主变自身的差流,通过调节变 压器分抽头就可以得到,因而以抽头 的变动为一变量,可以找到一条对应于不同差流的函数曲线,变压器的型号一经确定,此曲 线就 确定,通过此曲线反过来可以找到所需电流的电压抽头挡,从而对所需电流得到较好的控 制。
  “环流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对单独一台变压器测相量就无能为力,但现在 南京电网的绝大多数变电站都是两台变压器,因此应用还是较为广泛的。
  “环流法”测主变保护相量对高压侧有联络开关的变电站自然简单可行,实际上对许多110 kV接线为线路变压器组的双变变电站也同样具有优势。另外,可考虑对所有的双变均建立“ 环流”曲线,这样,其应用就不仅局限于测主变相量,在其它方面也将有深远的意义。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机电之家设备管理网
    致力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
    网络110
    报警服务
    服务热线:0571-87774297 传真:0571-87774298 电子邮件:donemi@hz.cn 服务 QQ:66821730
    机电之家(www.jdzj.com)旗下网站 杭州滨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机电之家--中国机电行业门户·设备维修与管理

    主办:杭州高新(滨江)机电一体化学会
    浙ICP备05041018号